close

  中新社宜昌11月6日電 (郭曉瑩 王東紅 謝澤)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6日發佈消息稱,中華鱘“子二代”順利實現第五次出苗,並攻剋了全人工繁殖“最後一環”——中華鱘親本再次成熟技術難關,標志著中華鱘全人工繁殖技術體系已經完備,人類在技術上可保障中華鱘這一古老物種的永續生存。
  11月1日18時40分,中華鱘研究所在三峽壩區研究基地成功對一組“子一代”中華鱘實施了人工繁殖和催產,獲卵15萬粒,隨後受精。11月5日上午10時,第一尾魚苗破膜而出,截至11月6日11時,共有2萬尾中華鱘順利出苗。
  11月6日,記者在中華鱘研究所孵化車間看到,21攝氏度的流水持續被註入到孵化器內,孵化篩定時翻動一次,以便讓魚苗都能充分而均勻地呼吸到氧氣。隨著水流,魚苗不斷地破卵而出,甩著透明的小尾巴,健壯歡快地游動著。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物種保護研究室主任郭柏福告訴記者,這些魚苗很快將被轉移到暫養池,再過10多天便可開口攝食了。
  據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高勇介紹,此次參與全人工繁殖的雌雄親魚是長期蓄養的“子一代”群體中優選優育的個體,相對懷卵量(卵粒數與體重比值)、受精率、好卵率均達到野生中華鱘最好水平。
  此外,參與繁殖的親魚都是第二次成熟,意味著中華鱘研究所長期蓄養的中華鱘群體可以重覆地參與繁殖,直至繁殖周期結束。至此,中華鱘全人工繁殖技術突破了性腺誘導、雌雄同步、催產時機判斷與掌控、營養調控、魚苗培育、親本再次成熟六道技術難關,標志著中華鱘全人工繁殖技術體系已經完備,在技術上解決了物種保留難題。
  中華鱘研究所目前蓄養的中華鱘群體,從苗種到親魚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是最大規模的人工種群,已經具有了中華鱘持續多代繁育能力,意味著在人工條件下,可以保障中華鱘物種的永續生存。
  繼全人工繁育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後,野生中華鱘方面也傳來好消息:監測表明,葛洲壩下游附近水域已形成的目前長江上唯一併且自然繁殖規模日趨穩定的中華鱘產卵場,近年來產卵量穩定。
  中華鱘研究專家同時表示,改善長江水環境,減少人類非法捕撈等,仍然是保護中華鱘的根本所在。(完)
(原標題:中華鱘全人工繁殖技術已完備 可保障物種永續生存)
(編輯:SN09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y29gyuou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